• 地区导航
  • 全国

全国

全国2017年4月自考00031《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8-01-18 14:33:28 | 收藏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A)
    A.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
    B.詹姆斯出版《心理学原理》
    C.华生提出“刺激—反应”研究范式
    D.巴甫洛夫创立条件反射学说
    2.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称为(C)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A)
    A.神经细胞
    B.神经纤维
    C.神经末梢
    D.神经突触
    4.幼儿园小朋友在做2+3=?时通过数手指得出答案。这种思维是(B)
    A.具体形象思维
    B.直觉动作思维
    C.辩证逻辑思维
    D.形式逻辑思维
    5.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A.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不随意后注意
    D.随意后注意
    6.与人的警觉性、白日梦等有关的生物节律是(D)
    A.年节律
    B.月节律
    C.日节律
    D.90分钟节律
    7.下列三幅图,尽管形状不同,但我们都会知觉为门。知觉的这种特性是(D)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8.处理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和方位等信息的知觉是(A)
    A.空间知觉
    B.时间知觉
    C.运动知觉
    D.社会知觉
    9.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速度是(A)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匀速下降
    D.时快时慢
    10.从电话簿中找出昨天打过的那个号码的记忆过程是(B)
    A.回忆
    B.再认
    C.保持
    D.编码
    11.在解决问题时,将各种可能的方法都列出来,再一一尝试,直到找出正确答案。这种问题解决的策略是(C)
    A.手段—目的分析法
    B.爬山法
    C.算法式
    D.逆向工作法
    12.一个实际年龄为8岁,智力年龄为10岁的儿童,其比率智商是(D)
    A.80
    B.100
    C.115
    D.125
    13.按照测验内容的呈现方式,可以把智力测验分成(B)
    A.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B.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C.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
    D.主观测验和客观测验
    14.依据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将动机分为(C)
    A.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
    B.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C.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
    D.交往动机和成就动机
    15.有的人情绪丰富,喜怒哀乐皆形于色;思维灵活,行动敏捷;喜欢与人交往,容易“自来熟”。这种人的气质类型属于(B)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6.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除了动力系统、个性特征系统之外,还包括(B)
    A.情绪调节系统
    B.自我调控系统
    C.注意定向系统
    D.动机激活系统
    17.人们往往更容易喜欢那些对社会重大事件的看法与自己一致的人。这种现象体现的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是(D)
    A.互补性
    B.临近性
    C.熟悉性
    D.相似性
    18.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是(C)
    A.投射
    B.退行
    C.文饰
    D.反向
    19.小王经常出现无来由的担心,持续感到害怕,但无法指出具体害怕什么。他的心理问题可能是(D)
    A.恐惧症
    B.恐慌障碍
    C.强迫症
    D.广泛性焦虑障碍
    20.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以“解决自我同一性与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冲突”为人格发展主要任务的年龄阶段是(B)
    A.儿童期
    B.青少年期
    C.成年期
    D.老年期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测验法
    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得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22.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情景记忆
    情景记忆: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
    24.效度
    效度是测验可以测量到所要测量对象的程度,反映的是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常用的效度有效标效度和构想效度。
    25.心理枯竭
    心理枯竭:在持续的巨大压力下,个体无法应付外界和自身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认知、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意识有哪些不同的状态?
    答: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3)白日梦状态;
    (4)睡眠状态。
    此外,还有通过药物来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心理学上有时也使用催眠,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
    27.按照学习内容,将学习划分为哪些类型?
    答:
    (1)知识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
    (2)技能学习。通过学习而形成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有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两种。
    (3)社会规范的学习。把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28.简述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
    答:
    (l)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2)经验性智力。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它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
    (3)情境性智力。在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
    29.简述舒茨提出的三种基本人际需要。
    答:
    (1)包容需要。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2)支配需要。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3)情感需要。个体爱别人或者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与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30.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答: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得到了发展心理学家的普遍认可,对研究儿童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也有不少心理学家对它的理论提出了批评,主要问题是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任选2题作答,3题均答者,以前2小题计分。每小题10分,共20分
    31.论述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答:
    (1)智力因素。智力和创造力的关系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各自受着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彼此间没有固定关系。虽然高创造力者必然智力也高,但高智力却不保证有高创造力;即一定的智商分数之下,二者有显著的正相关;在此之上,二者的相关不显著。
    (2)人格因素。一些心理学家通过比较高创造性个体和低创造性个体发现:高创造性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有冒险精神等。
    (3)环境因素。大多数创造性活动是在人际环境中发生的。人际期望很可能影响到个体的创造性表现。研究发现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它们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动机起作用。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激励促使内部动机发挥作用。不适当的外在奖励、任务、评价和监督等往往会形成压力,导致内在动机下降,只靠高水平的外在动力,反而会使创造力遭到扼杀。
    (4)动机因素。人类的任何行动、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创造性活动同样需要动机的维持和激励。无论个体的创造性潜能有多大,环境有多好,如果没有激起自己相应的创造活动动机,都不会出现创造性的行为表现。
    (5)广博的知识。广博、系统地掌握所在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够帮助创新。但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因为需要特定的激励才能完成数年高强度的培训和训练。
    32.论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答:
    (1)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更多地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
    (2)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
    (3)从反映特点看: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联系:情绪和情感总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在一起的。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因此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而情绪的变化也往往反映了情感的深度,而且在情绪变化的过程中,常常包含着情感。
    33.结合实际论述学校教育是怎样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
    答:学校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场所,教师、同学等都是学校教育和影响人格发展的元素。
    (1)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教师是学生的模仿对象和操行评价者,学生受其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教师的教育或管理风格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管理风格对学生言行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别。
    (2)同学对人格的发展具有扬善弃恶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的发展受同学的影响逐渐大于老师。青少年学生拥有被同学接纳的需求,因而会要求自己拥有同学接纳的或推崇的特质。当然,同学对人格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自考网校
    • 课程精讲班

    • 考点串讲班

    • 全科精讲班

    • 全科基础班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学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侵权责任法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经济学原理(初级)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现代设计史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儿童文学概论

      购买

    咨询老师

    官方微信

    自考网校

    官方微博

    电话咨询

    学历提升,免费咨询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3 百分自考网(Www.Exam100.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蜀ICP备18037099号-1

    • 微博二维码

    • 中国自考社区

    首页

    自考网校

    学历提升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