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导航
  • 全国

全国

全国2012年10月自考00388《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真题及答案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8-04-25 16:50:30 | 收藏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份,共24分)
    1.数学问题是一个(A)
    A.逻辑问题
    B.事实问题
    C.理论问题
    D.实践问题
    2.数学教育能够培养儿童应用数学方法解决日常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即养成儿童对数学(A)
    问题的
    A.敏感性
    B.理解性
    C.运用性
    D.操作性
    3.大班儿童如果能够根据静态图片在头脑中呈现出抽象的动作表象,说明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B)
    A.外化能力
    B.内化能力
    C.同化能力
    D.顺应能力
    4.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从同化到顺应,最终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也就是儿童的(D)
    A.知识掌握发展的过程
    B.能力水平发展的过程
    C.个性特征发展的过程
    D.认知结构发展的过程
    5.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是对现实生活的(C)
    A.归纳
    B.概括
    C.抽象
    D.分析
    6.教师“教”的作用,其实并不在于给儿童一个结果,而在于为儿童提供(D)
    人知识环境
    B.游戏环境
    C.操作环境
    D.学习环境
    7.在学龄前阶段,儿童学习的数学知识仍是一种(A)
    A.经验性的知识
    B.系统性的知识
    C.理论性的知识
    D.正规化的知识
    8.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在内容安排上,应该遵循数学知识的逻辑和(C)
    A.儿童学习的心理特点
    B.儿童学习的经验准备
    C.儿童学习的逻辑顺序
    D.儿童学习的操作水平
    9.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幼儿没有(C)
    A.操作
    B.游戏
    C.作业
    D.活动
    10.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基本原则指出,数学教育不应只是着眼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是应指向(B)
    A.儿童建构数学概念的过程
    B.儿童思维结构的发展
    C.儿童生活的联系
    D.儿童数学情感的建立
    11.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意识,是心理学中所说的(D)
    A.“反思”
    B.“觉醒”
    C.“反馈”
    D.“自觉”
    1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是按一定的结构和层次组织起来的,从纵向角度看,它具有一定的(B)
    A.横向结构
    B.层次结构
    C.总括结构
    D.理论结构
    13.“激发幼儿认识和探索环境中数量、形状等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并喜欢参加数学活动。”是教学大纲中有关培养幼儿对数学的(C)
    A.认知发展的目标
    B.行为、技能的目标
    C.情感、态度的目标
    D.知识掌握的目标
    14.以形成技能、行为习惯和发展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是(D)
    A.直观的方法
    B.游戏的方法
    C.活动的方法
    D.实际练习的方法
    15.将数学概念的属性,或运算技能的要素转化成幼儿可以独立操作学习的活动是()
    A.数学操作活动准备
    B.数学操作活动设计
    C.教学操作活动组织
    D.数学操作活动评价
    16.教师直接组织和指导全班幼儿进行学习的活动形式是(A)
    A.个别活动形式
    B.小组活动形式
    C.集体活动形式
    D.混合活动形式
    17.表示集合中元素数量的基本单位是(C)
    A.0
    B.1
    C. 所有的自然数
    D. D.所有的数字
    18.让3岁儿童拿5个桔子,他数到5个桔子后,便把最后一个(第5个)桔子拿过来。说明
    儿童没有形成(C)
    A.一一对应观念
    B.数的包含关系
    C.序列观念
    D.类比观念
    19.幼儿能以自身为中心判断左右,却不能以客体为中心判断左右,这主要是由于其(D)
    A.动作能力发展的局限
    B.语言能力发展的局限
    C.想象能力发展的局限
    D.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
    20.“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这一数学教育目标适合(A)
    A.幼儿园小班数学教育
    B.幼儿园中班数学教育
    C.幼儿园大班数学教育
    D.学前班数学教育
    21.儿童数概念的发生和获得始于(C)
    人反复教儿童数数
    B.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
    C.对集合笼统感知
    D.对几何形体的感知
    22.幼儿的测量活动一般是(C)
    A.目测
    B.估测
    C.自然测量
    D.标准测量
    23.教育评价的一般步骤中,第一步是(A)
    A.确定评价目的
    B.设计评价方案
    C.实施评价方案
    D.处理评价结果
    24.形成性评价是(A)
    A.在教育过程中持续进行的评价
    B.完成某个阶段的教育活动之后进行的评价
    C.在开展数学教育之前,对教育对象进行的预测性评价
    D.对达成教育目标的程度作出总结和鉴定的一种正式的评价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5.学前儿童数学教学常见的教学方法有(ABCDE)
    A.操作法
    B.演示法
    C.讲解法
    D.游戏法
    E.观察、比较法
    26.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是(ABCDE)
    A.发展儿童思维结构的原则
    B.让儿童动手操作的原则
    C.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原则
    D.联系儿童生活的原则.
    E.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27.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掌握数概念的指标有(CDE)
    A.理解数的守恒
    B.掌握数的运算
    C.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D.掌握数的顺序
    E.掌握数的组成
    28.空间概念的特点是(CDE)
    人流动性
    B.周期性
    C.相对性
    D.连续性
    E.可变性
    29.开展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的作用有(ABE)
    人鉴别作用
    B.诊断作用
    C.交流作用
    D.分类作用
    E.改进作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
    30.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总目标:
    答:
    (1)激发幼儿认识和积极探索环境中数量、形状等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并喜欢参加数学活动;
    (2)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有关数、形、量、时间和空间的感性经验,使幼儿逐步形成一些初级的数学概念;
    (3)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初步能力,并学习独立选择数学活动的内容和按照要求检查自己活动的情况、活动的结果;
    (4)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数学活动操作材料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1.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答:
    (1)从具体到抽象;
    (2)从个别到一般;
    (3)从同化到顺应;
    (4)从外部动作到内化动作;
    (5)从不自觉到自觉;
    (6)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
    32.学前儿童集合概念发展的特点:
    答:
    (1)2岁—3岁左右儿童已产生了对集合的笼统感知;
    (2)3岁—4岁儿童已能感知集合的界限,对集合中元素的感觉也逐渐准确;
    (3)4岁—5岁儿童已能准确地感知集合及其元素,能通过计数比较两个集合元素的多少;
    (4)5岁—6岁儿童对集合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和扩展。
    33.10以内加减运算教育的指导要点:
    答:
    (1)在教学内容安排上:①5以内加减教学时,将加减分开进行教学;②6—10的加减教学,可结合进行;
    (2)教师通过口述应用题,帮助幼儿理解加减含义和应用题的结构;
    (3)教师提供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和体验加减运算的含义和应用题的结构;
    (4)引导幼儿运用组成经验学习加减;
    (5)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学习加减运算。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
    34.试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答: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
    (1)数学教育帮助学前儿童正确地认识世界;(2分)
    (2)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2分)
    (3)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情感和个性发展:数学教育能培养儿童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数学教育能培养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任务意识、规则意识。
    价值:数学教育使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发展;对于他们适应今后的学习也很重要。早期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儿童基本的数学素养,包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主动学习和运用数学的态度等。
    35.举例说明量的守恒教育的指导要点。
    答:
    (1)运用变式进行教育。
    面积守恒教师可以拼出各种面积变式,引导删憾知和判断;
    容积守恒可用装有水和沙子的各种杯子、瓶子做出容量的各种变式;
    体积守恒,用橡皮泥、积木等摆出体积的变式。
    (2)教师提供两份同等量的物体,引导幼儿进行守恒判断。一样长(或一样大、一样多)吗?
    (3)利用数来表示量的守恒,有些物体量的变式是以某种单位为基础作出变化。因此各种量的守恒,也可采用计数单位数量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例如长度守恒,它的变式是两支错开摆放的铅笔。
    五、案例分析题大题10
    36.一名幼儿在做辨认三角形的游戏时,只能把等边三角形挑选出来,而不能把其它的三角形也挑选出来。请分析该儿童行为表现的原因并提出教育对策。
    答:
    (1)幼儿已经具有了初步的几何图形的认知,积累了初步的几何图形的经验,但尚未达到守恒;)
    (2)在教育幼儿认识几何形体时应注意:
    ①几何形体的教育应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②应充分应用变式;
    ③应在幼儿操作活动中进行。
    六、教学设计题大题16
    37.请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认识10以内相邻数”的教学活动。
    答:
    (1)教学活动设计应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
    (2)活动设计应做到:
    ①应注意应用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基础上进行;
    ②注意引导幼儿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观察;
    ③要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活动的结果。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自考网校
    • 课程精讲班

    • 考点串讲班

    • 全科精讲班

    • 全科基础班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学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侵权责任法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经济学原理(初级)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现代设计史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儿童文学概论

      购买

    咨询老师

    官方微信

    自考网校

    官方微博

    电话咨询

    学历提升,免费咨询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3 百分自考网(Www.Exam100.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蜀ICP备18037099号-1

    • 微博二维码

    • 中国自考社区

    首页

    自考网校

    学历提升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