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导航
  • 全国

全国

全国2015年10月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真题及答案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8-06-13 11:37:14 | 收藏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发生周期最没有规律性的传播类型是( B )
    A.自我传播
    B.人际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传播模式有线性模式和控制论模式之分,下列模式中属于后者的是( A )
    A.德弗勒模式
    B.布雷多克模式
    C.拉斯韦尔模式
    D.香农—韦弗模式
    3.传播的功能可以分为工具性传播和消遣性传播,下列学者中强调消遣性传播的是( C )
    A.李普曼
    B.皮亚杰、
    C.斯蒂芬森
    D.拉斯韦尔
    4.第一次明确使用“大众传播学”这个概念的著作是( B )
    A.《宣传与推行》
    B.《宣传、传播和舆论》
    C.《宣传与传播世界史》
    D.《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
    5.德国一位社会学家认为,人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所以社会犹如一张巨大的传播网络。这位社会学家是( D )
    A.孔德
    B.韦伯
    C.托尔曼
    D.西梅尔
    6.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研究领域,侧重研究( B )
    A.传播过程
    B.传播效果
    C.传播媒介
    D.传播符号
    7.下列媒介中属于麦克卢汉所说的“凉媒介”的是( A )
    A.电视
    B.电影
    C.广播
    D.图书
    8.二战前美国佩恩基金会研究某种媒介的传播内容是否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种媒介是( B )
    A.报刊
    B.电影
    C.广播
    D.电视
    9.按照英尼斯的说法,质地较轻、容易运送因而能克服空间障碍的媒介是( C )
    A.黏土
    B.石头
    C.纸草纸
    D.羊皮纸
    10.1859年出版的《论自由》强调言论和出版自由的必要性,该书作者是( A )
    A.约翰·密尔
    B.约翰·厄斯金
    C.约翰·弥尔顿
    D.托马斯·杰弗逊
    11.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新闻伦理准则的文件《新闻工作者守则》出现在( B )
    A.1904年
    B.1908年
    C.1912年
    D.1916年
    12.提出“媒介的三种体系”以挑战“报刊的四种理论”的著作是( B )
    A.《帝国与传播》
    B.《权力的媒介》
    C.《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D.《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13.出现最早,但作为一种产业却发展较慢的印刷媒介是( C )
    A.报纸
    B.杂志
    C.图书
    D.传单
    14.《娱乐至死》的作者是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 C )
    A.奈斯比特
    B.洛温斯坦
    C.波兹曼
    D.莱文森
    15.《纽约太阳报》等在经济上成功的关键在于吸引尽可能多的读者,以获得尽可能多的( D )
    A.发行收入
    B.印刷收入
    C.售报收入
    D.广告收入
    16.人际传播有直接和间接之分,划分依据是( A )
    A.是否依赖工具
    B.是否使用符号
    C.是否及时反馈
    D.是否亲自参与
    17.组织传播中最常见的正式传播发生在( D )
    A.员工之间
    B.领导之间
    C.部门之间
    D.上下级之间
    18.传统的大众传播有两个突出的缺点,一是互动频率低,一是( A )
    A.反馈慢
    B.信息少
    C.内容单调
    D.缺乏科学性
    19.“秘匿权,是新闻从业人员享有的权利之一,这项权利有几种别称,其中不包括( B )
    A.“取材秘密权”
    B.“记者隐私权”
    C.“消息来源保密权”
    D.“新闻来源守密权”
    20.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激烈抨击了英国的《出版管制法》,当时英国在大众传播领域奉行( B )
    A.扩张主义理论
    B.集权主义理论
    C.自由主义理论
    D.社会责任理论
    21.把自媒体定义为“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的刊物是( C )
    A.《自媒体》研究报告
    B.《时代》周刊
    C.《连线》杂志
    D.《网络社会》杂志
    22.“火星人入侵”事件的发生,证明当时一种传媒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这种传媒是( B )
    A.报纸
    B.广播
    C.电影
    D.电视
    23.格伯纳提出的“涵化”理论也被称为( C )
    A.“虚化”理论
    B.“认知真实”理论
    C.“培养”理论
    D.“回应效果”理论
    24.“大众传媒所反映的‘外在世界’,影响或构成了‘我们头脑中的世界’”,这个观点出自( B )
    A.克拉伯
    B.李普曼
    C.霍尔姆斯
    D.麦克姆斯
    25.古登堡创造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是在( A )
    A.15世纪40年代
    B.15世纪50年代
    C.16世纪60年代
    D.16世纪70年代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6.布雷多克提出了7W模式,与拉斯韦尔5W模式相比,该模式添加的两个环节是( AD )
    A.情境
    B.信源
    C.噪音
    D.动机
    E.设备
    27.下列概念中与李普曼的《舆论学》有关的是( ABD )
    A.议程设置
    B.虚拟环境
    C.意见领袖
    D.刻板印象
    E.两级传播
    28.美国学者梅里尔等把人类文化分为( CDE )
    A.传媒文化
    B.民族文化
    C.专业文化
    D.大众文化
    E.精英文化
    29.赖特在拉斯韦尔的基础上对传播的功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传播的功能是( ABDE )
    A.社会化
    B.环境监视
    C.麻醉精神
    D.提供娱乐
    E.解释与规定
    30.据我国近年调查,新媒体的信息质量存在着若干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 AE )
    A.真伪难辨
    B.缺乏深度
    C.明星崇拜
    D.娱乐至上
    E.良莠不齐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自我达成的预言”
    “自我达成的预言”: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的一个观点,认为人们如果根据对某种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很可能使这个错误理解成为现实。
    32.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对战争期间的宣传和其他社会宣传卓有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5W模式,被誉为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
    33.“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意大利葛兰西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统治者可以通过教育、宗教和大众传播等方式实现对文化和思想领域的控制,使被统治阶层产生对现有政权的认同。
    34.表达自由
    表达自由:人们发表意见的自由,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对于实现其他自由具有特别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35.“反论权”
    “反论权”:受众的媒介接近权的一种表现形式,指人们在受到传媒的不当报道之后,有权要求传媒刊登或播出自己的反驳声明。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传播的功能可分为个人、组织和社会三个层次,其中社会层次的传播功能有哪些?
    答:从工具性传播角度看,主要功能是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个部分的关系,传承社会文化遗产;从消遣性传播角度看,主要作用是提供娱乐,调节社会大众的情绪。
    37.简述霍尔提出的受众解码(解读)形式。
    答:霍尔把受众的解码(解读)形式分为三种: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1分)即完全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解读讯息;二是妥协式解读,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身社会背景来理解讯息;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作完全相反的理解。
    38.简述大众传播对文化的消极作用,并举一例说明。
    答:降低大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湮没文化的独创性和个性,助长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
    39.与传统的大众传播相比,网络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
    答:与传统的大众传播相比,网络大众传播的受众不再被动地接收信息,分)相反他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发出信息;传者则既有组织,更有个人;传播手段兼容并包;传播速度更快。
    40.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优缺点。
    答:
    优点:一是指出受众是本着自己需求而选择接收传媒内容的,即受众具有能动性;二是揭示了受众使用传媒的多样性。
    缺点:只关注受众在特定条件下的接受需求,忽视了他们还有主动的传播需求和权利。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我国传媒违反媒介职业道德的现象主要有哪些?如何克服?
    答:这些现象有:(1)有偿新闻;(2)杜撰新闻,采访造假;(3)见钱眼开,巧取豪夺;(4)冷血策划,煽情哗众;(5)调侃悲剧,罔顾人伦;(6)做虚假、误导性广告;(7)色情和暴力等。克服这类现象的主要举措应包括传者自律、健全媒介职业道德规范和建立道德监控机制等。
    42.为什么说“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
    答:“沉默的螺旋”理论探讨了大众传播对社会心理和舆论形成的影响。该理论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这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广泛性,客易被视为社会上的“多数意见”或“优势意见”,而这种对“意见环境”的认知给人们带来的安全感或压力,导致了社会上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即舆论的诞生,可见大众传播是舆论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自考网校
    • 课程精讲班

    • 考点串讲班

    • 全科精讲班

    • 全科基础班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学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侵权责任法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经济学原理(初级)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现代设计史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儿童文学概论

      购买

    咨询老师

    官方微信

    自考网校

    官方微博

    电话咨询

    学历提升,免费咨询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3 百分自考网(Www.Exam100.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蜀ICP备18037099号-1

    • 微博二维码

    • 中国自考社区

    首页

    自考网校

    学历提升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