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重点复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四章)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20-08-19 16:05:23 | 收藏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
一、商品经济
(一)商品经济及其产生
(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最普遍的经济形式。
(2)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①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
②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这个决定性条件,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首先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二)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所决定的,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
商品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 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 |
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
|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
|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
(三)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 具体劳动 |
定义: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
| 抽象劳动 |
定义: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
|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
(2)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
(3)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
(四)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
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就在于揭示了,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是由活劳动实现的,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
(五)商品的价值量
(1)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量,叫做商品的社会价值;而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量,是商品的个别价值。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①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所决定,也就是由现时某一生产部门中大多数同类商品的生产所使用的生产资料条件,以及所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决定。②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
(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商品交换是按照其社会价值进行的。如果某个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该商品仍按照社会价值进行交换,那么该生产者可以获得更多盈利。反之,如果个别价值大于社会价值,则会亏本甚至破产。
(六)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②流通手段: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③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④支付手段: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⑤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3)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体现在: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这种调节是通过竞争和价格波动及供求变动来实现。
②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会引起和促进优胜劣汰,导致贫富两极分化。
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
(1)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2)商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促进作用。
(3)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
(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
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二)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1)劳动过程是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出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它为一切社会所共有。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其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过程也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2)资本家会迫使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创造其自身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为其创造出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因此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三)资本的本质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资本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资本区分为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其物质形态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其价值则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量的变化。由于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成本(c)。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产品中去。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所以叫做可变成本(v)。
(2)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
(3)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m'=m/v。
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率可以用另一种形式表示: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M是剩余价值量,则M=剩余价值率*可变资本=m'×v。
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要么提高剩余价值率,增加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要么增加可变资本总量,以雇佣更多的工人,扩大剥削范围。
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假定工作日为八小时,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四小时,剩余价值率为100%。如果把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一小时,则剩余劳动时间就增加一小时,由此增加的剩余价值即为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
(3)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4)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二)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资本通过组织雇佣劳动进行生产,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并不断提高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三、资本积累
(一)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及其实质
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二)资本积累的后果
资本的构成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方面,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所决定的。这种反应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技术构成。另一方面,从价值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价值构成。
第三节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一)单个资本的循环
单个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购买阶段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生产阶段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它在资本循环中是决定性的阶段。销售阶段,剩余价值得到实现。
(二)单个资本的周转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
一、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
二、生产资本的构成。生产资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
1、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二、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
社会资本,又称为社会总资本,它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各个单个资本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以年为单位)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上区分为三个构成部分,即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剩余价值(m)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核心问题是要分析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比例关系
①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既要能够补偿两大部类对生产过程中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需求,又要能够补偿现两大部类在进一步扩大再生产规模中对追加的生产资料的需求。这就表明,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必须同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保持协调的比例关系。
②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既要能够补偿两大部类的劳动者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又要补偿两大部类在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中劳动者和资本家对追加的消费资料的需求。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这种过剩不是与劳动者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该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原因
经济危机之所以周期性爆发,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
(三)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四、剩余价值的分配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因此,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①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各个资本家无论把资本投入何种生产部门,等量资本的投入,大体上都能得到等量利润,出现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趋势,也就是形成了平均利润。②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3)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①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②商业利润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4)借贷资本和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①利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②银行利润:银行向外贷款所收取的贷款利息,大于吸收存款所支付的存款利息,两者的差额再减去经营银行的业务费用,就形成银行利润。
(5)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分配的特点:一部分以平均利润形式由农业资本家所占有,另一部分以地租形式由农业资本家缴纳给土地所有者。
第四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①国体:资产阶级专政。
②政体:大多数国家是君主立宪制(例如英国)和民主共和制(例如美国)。
(2)资本主义的国家是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根本经济利益,必然要建立与其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治制度,实现资产阶级对整个社会的阶级统治和治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二)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即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
(三)资本主义的普选制度
资本主义的普选制度的平等权利具有虚伪性,从本质上看,它是资产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手段。
(四)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
所谓三权分立是将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权力,一般来说,议会掌握立法权,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
(五)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1)资产阶级民主制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治制度,是在17世纪和18世纪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逐步建立的。此后,资产阶级民主制成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手段,并通过宪法和法律形式,把资产阶级民主制原则加以确定。
(2)资产阶级民主制以议会制为核心和主要标志。
(3)资产阶级民主制以“三权分立制”、普选制、两党制(或多党制)以及公民享有各种权利为主要内容。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1)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和思想家,提出了许多富于进取精神的先进思想、理论和观念,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2)随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体上逐渐丧失其历史进步性,日益演变成公开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体系,从而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
(二)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密训押题
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利己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必然产物,是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阶级所共有的观念。资本主义利己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为一己私利而获取金钱。这种以获取金钱为特征的利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
A.劳动产品的产生和存在
B.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
C.生产资料与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D.货币的存在与产生
答案:C
解析: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这个决定性条件,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首先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A.政党制度
B.国家制度
C.选举制度
D.文官制度
答案:B
解析: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