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导航
  • 全国

全国

全国自考04729《大学语文》章节串讲(容忍与自由)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22-01-12 10:59:17 | 收藏

    一、考点透视
    1.认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2.理解“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是不能容忍的心理根源。
    3.理解“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是不正确的态度。
    4.认知文中的主要事实论据,说明其所证明的论点。
    5.体会本文从自己的经验教训说起、以典型实例为依据、深人浅出、明白清楚的说理风格。
    二、思考及练习答案
    1.谈谈你对“容忍”与“自由”之关系的理解。
    答: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当你对别人容忍,也就是给予他自由,反之亦然。
    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如果没有容忍作保障,所谓的自由也就只会是空中楼阁,从一定意义上讲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这是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因此为了让他人,也为了让自己得到自由,人类要努力改正“喜同而恶异”的心理惯性。至于“绝对之是”的观点,更是错误,它是人类容忍与自由路上的绊脚石,所谓的“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
    2.胡适认为不存在“绝对之是”,你的看法如何?
    答:作者借陈独秀的回信,提出“绝对之是”并认为这种情况不存在,对于作者的观点,我们认同。因为政治上标榜的“绝对之是”,其心理来源是总是觉得自己“不会错”,这也是人类普遍“喜同而恶异”的心理惯性在政治上的体现。但是“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处于对自然、社会不断认知过程中的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可能总是“绝对之是”,并且那种“喜同而恶异”的心理惯性 ,本身就是对不同意见、看法、主张的漠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总是觉得自己“不会错”的想法,只是一种自欺欺人、不敢面对现实的闭塞之举。
    3.识记文中的三个例证及其所说明的道理。
    答:本文运用例证法来阐发道理。在所论述的三个层次中,作者先后用到了三个典型例证,分别证明了文章三个层次的分论点,也就是三个道理。这三个典型例证:一是作者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条律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论证了“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二是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的惨剧,论证了“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三是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论证了“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
    4、谈谈本文“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风范。
    答:本文是一篇具有哲理思辨性的文章,但是作者不摆理论架势,文章从自身的经验谈起,坦诚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身说法,将至理深意融化在平易的白话中,言之有物,娓娓道来,排除了读者阅读和理解的障碍,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灵距离,极具亲和力,乐于被读者理解接受。
    另外作品语言朴实,这种文笔和态度,充分体现出胡适所倡导的“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文风。而这种文风,是一种对所述内容明晓于胸、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极高境界,故被誉之为“大家风范”。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自考网校
    • 课程精讲班

    • 考点串讲班

    • 全科精讲班

    • 全科基础班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学位英语(适用地区看课程介绍)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学位英语(江苏、山东适用)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学位英语(适用地区看课程介绍)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学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侵权责任法

      购买

    咨询老师

    官方微信

    自考网校

    官方微博

    电话咨询

    学历提升,免费咨询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3 百分自考网(Www.Exam100.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蜀ICP备18037099号-1

    • 微博二维码

    • 中国自考社区

    首页

    自考网校

    学历提升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