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导航
  • 全国

全国

全国自考04729《大学语文》章节串讲(前赤壁赋)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23-01-12 15:24:39 | 收藏

    一、考点透视
    1.识记这是一篇文赋,继承了赋体主客对话的形式特征。
    2.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苏轼适意自然的人生哲学。
    3.把握本文“乐—悲—乐”的情感变化线索。
    4.指出文中描绘江水、明月、清风的写景句,说明景物描写与抒情、说理的关系。
    5.理解文中主客对话实质上反映了作者思想中两个对立的方面。
    6.说明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洞箫声,有什么表现效果。
    二、本篇译文
    壬戌年秋天,农历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地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朗诵《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薄薄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面广大啊,船儿像在天空中乘风遨游,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 ;飘飘然,又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成为神仙后登上仙境。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像含怨,像怀恋,像抽泣,像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像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我的神色变得严肃忧愁,整理衣襟端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 ?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 ?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像蜉蝣一样寄生于天地之间,像大粮仓里的一粒米那么渺小。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遫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把洞箫的余音寄托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时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 ;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去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莱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三、思考及练习答案
    1.本文表现出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本文通过作者与客人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从故作旷达到陷入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最终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适意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作为一篇文赋《前赤壁赋》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主客对话的实质是什么?
    答:本文继承并发展了赋体“主客对话”的传统表现手法,并且也是“抑客伸主”,即贬抑客人的主张,伸张主人的见解。
    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闷通过“客”来宣泄,把乐观旷达的情怀通过“主”来表现,最后“主”终于说服了“客”,反映了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3.指出文中描写江水、明月、清风的地方,说明这些景物描写在文章的抒情、议论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文中描写江水、明月、清风的地方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等。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力求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的融合统一,借江水、明月、清风等自然景物,来抒发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阐明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宣泄适意自然的审美化人生哲学,极富理趣之美。
    4.作品是如何描绘箫声的?
    答:作品中描绘箫声的句子是“其声呜呜然,如怨如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在这里作者通过听觉、感觉,调动想象,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四、重点难点举例点评
    这是一篇文赋,继承了赋体“主客对话”的形式特征。
    1.写作此文的背景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当时作者任黄州团练副使,此前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经胞弟及一些大臣的营救,方才得免死罪。获释后被谪黄州,为团练副使 ,生活艰难,行动也受到监视。在如此重大的打击面前,苏轼感到沉重的苦闷,想从山水之乐及佛老思想中寻求精神解脱。
    2.赋体写作的发展
    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笔调作赋,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更多的是散句成分。本文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将骈句和散句交错使用,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 ,时疏时密,极尽变化之能事,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这些都是对赋体写作的一种发展。
    五、典型例题分析
    阅读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鱼虾而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蜉蝣于天地,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得,遗响悲风
    问:
    A.这段话是谁说的?
    B.这段话中的“一世之雄”指谁?
    C.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经历说说这段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A.这段话是客人说的。
    B.“一世之雄”指曹操,即文中的孟德。
    C.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这里表现了他政治失意的苦闷。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自考网校
    • 课程精讲班

    • 考点串讲班

    • 全科精讲班

    • 全科基础班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学位英语(适用地区看课程介绍)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学位英语(江苏、山东适用)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学位英语(适用地区看课程介绍)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学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侵权责任法

      购买

    咨询老师

    官方微信

    自考网校

    官方微博

    电话咨询

    学历提升,免费咨询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3 百分自考网(Www.Exam100.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蜀ICP备18037099号-1

    • 微博二维码

    • 中国自考社区

    首页

    自考网校

    学历提升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