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导航
  • 全国

全国

全国自考03657《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全真模拟试题(二)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8-03-21 10:57:11 | 收藏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研究属于学前教育研究的五种类型中的应用研究的是

     

    A、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论”

     

    B、“促进幼儿早期阅读研究”√

     

    C、探索开发民间游戏和玩具的教育价值

     

    D、获取信息、赋值判断、制定决策

     

    2、以事件或成果的目击者身份出现,离事实最近的文献被称为

     

    A、一次文献√

     

    B、二次文献

     

    C、三次文献

     

    D、四次文献

     

    3、教育研究中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观察类型是

     

    A、现场观察√

     

    B、控制观察

     

    C、参与性观察

     

    D、定量观察

     

    4、问卷回收率很低会影响调查结果,可作为研究结论依据的问卷的回收率应不低于

     

    A、30%

     

    B、50%

     

    C、60%

     

    D、70%√

     

    5、学前教育实验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其划分角度是

     

    A、按实验场所分类

     

    B、按实验目的分类

     

    C、按自变量的多少分类√

     

    D、按实验的控制程度分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6、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演进历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A、直观思辨的经验化阶段√

     

    B、实证分析的多元化阶段

     

    C、实证分析的自然科学化阶段√

     

    D、由二岐走向整合的阶段

     

    E、方法整合的多元化阶段√

     

    7、问题的存在是研究课题产生的根本。探讨学前教育研究问题的来源可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A、关注城乡差异化保教问题

     

    B、关注幼儿园自身保教问题√

     

    C、关注中小学儿童保教问题

     

    D、关注国内保教问题√

     

    E、关注世界性保教问题√

     

    8、下列属于文献检索的途径的是

     

    A、网络检索√

     

    B、馆际互借√

     

    C、摘要与索引√

     

    D、选择检索词

     

    E、确定数据库

     

    9、研究设计的形式化体现是研究计划,一份研究计划的组成部分包括

     

    A、文献综述部分√

     

    B、资料分析√

     

    C、概念的界定与操作化

     

    D、研究进程与时间安排√

     

    E、经费预算部分√

     

    10、学前教育研究中的分析单位通常有

     

    A、个人√

     

    B、群体中的某一特征或状态

     

    C、组织√

     

    D、实验室

     

    E、社会文化产品√

     

    11、在学前教育观察研究中,确定观察者的意见一致可通过建立观察者信度来完成,具体包括

     

    A、标准关联观察者信度√

     

    B、观察者偏见信度

     

    C、观察者内部信度√

     

    D、观察者间的信度√

     

    E、观察者倾向信度

     

    12、下列属于访谈与日常谈话的区别的是

     

    A、访谈的目的性比日常谈话强√

     

    B、日常谈话中双方均可表示自己对话题感兴趣,访谈中受访者不需要这么做√

     

    C、日常谈话双方的言语轮换是平等的,访谈中主要由访谈者挑起新话题√

     

    D、日常谈话可在某一时刻保持沉默,访谈不会长时间保持沉默√

     

    E、日常交谈的结束语通常表达某种想结束谈话的理由,访谈的结束语通常表达时间限制或信息量够了√

     

    13、下列属于问卷调查的优点的是

     

    A、调查过程的匿名性√

     

    B、调查设计的复杂性

     

    C、调查工具的统一性√

     

    D、调查范围的广泛性√

     

    E、调查内容的固定性

     

    14、随着对国外测验的不断引进、修订,测量法越来越多地得到运用。测量法的优点主要有

     

    A、标准化程度高√

     

    B、善于进行整体分析

     

    C、经济实用√

     

    D、可直接进行对比研究√

     

    E、编制测验省时省力

     

    15、下列对于信度与效度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信度是效度的充分条件

     

    B、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

     

    C、信度和效度互为补充√

     

    D、一个测验可能信度高而效度低√

     

    E、一个测验可以有效度而无信度

     

    16、实验设计中代表组织形式的符号系统有

     

    A、X√

     

    B、O√

     

    C、R√

     

    D、G√

     

    E、—√

     

    17、教育行动研究中的自我反思主要包括

     

    A、对行动者本人教学观念的反思√

     

    B、对教学对象的反思√

     

    C、对教学管理的反思√

     

    D、对行动共同体互动方式的反思√

     

    E、对行动者所关涉的文化背景的反思√

     

    18、统计表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报告和教育管理部门整理数据时普遍采用的方法,其构造包括

     

    A、标题√

     

    B、标目√

     

    C、统计指标√

     

    D、表注√

     

    E、图注

     

    19、下列属于质性研究报告的写作原则的是

     

    A、深描√

     

    B、分析归纳

     

    C、注意作者自己的态度和语言√

     

    D、“自下而上”建构理论

     

    E、充分尊重读者√

     

    20、根据研究论文的性质与特点,论文可分为两大类,即

     

    A、理论性的教育研究报告

     

    B、实证性的教育学术论文

     

    C、创新性的教育研究论文

     

    D、实证性的教育研究报告√

     

    E、理论性的教育学术论文√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21、观察法

     

    观察法:是学前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指的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对象作周密的观察,同时要求客观、详细地记录,根据对观察结果的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22、理论性研究问题

     

    理论性研究问题:也称基础性研究问题,主要是指旨在探索学前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学前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丰富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拓展研究领域的研究问题,不强调研究结果的直接应用。

     

    23、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主要目的是对某一事物或事件进行描述,它通常要对该事物发生的时空特征、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全方位的描述,观察、调查成为描述性研究的主要手段。

     

    24、时间取样记录

     

    时间取样记录: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观察记录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发生以及发生的次数的一种定量观察记录方式。

     

    25、特殊访谈

     

    特殊访谈:指对某些特殊访谈对象(社会流、儿童、残障人士、犯罪人员等)或有身心疾病的非正常访谈对象所进行的访谈。

     

    26、分层随机抽样

     

    分层随机抽样.又称分类抽样或配额抽样,是将总体按某一属性或特岔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别(子总体),然后以各层或分类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按比例随机抽取样本。

     

    27、统计分离法

     

    统计分离法:是控制无关变量的一种方法,指用统计方法将实验数据中无关变量的影响;分离出来或削弱无关变量的影响,如测验后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将无关变量作为协变量分离出来等。

     

    28、教研感悟

     

    教研感悟:写教研感悟是教学反思的重要方式,教研感悟既要感同身受,又要感中有悟,悟中寻理。教研感悟可以在日记、笔记、随笔中体现,也可以在累积中形成系统的思想、观点、态度,甚至转化为系统的行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29、简述现代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特点。

     

    ①学科研究方法的界线越来越模糊。

     

    ②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论由二岐走向整合。

     

    ③学前教育研究技术的高度专业化。

     

    ④学前教育研究的生态学运动。

     

    ⑤学前教育行动研究的走向。

     

    30、简述文献综述的意义。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教育类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

     

    ②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扩大了研究者的知识面。

     

    ③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学前教育实践科研选题及进行实际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学前教育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④通过文献综述的撰写,能提高研究者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⑤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难易程度,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31、简述测量的基本类型。

     

    ①按行为目标和测验内容,可分为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和个性人格测验。

     

    ②按测验方式,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③按测验材料,可分为语言、文字测验和非语言、文字测验。

     

    ④按测验的参照系,可分为常模参照测验和目标参照测验。

     

    ⑤按测验的标准化程度,可分为标准化测验和非标准化测验。

     

    32、简述集中量数的性质和作用。

     

    对于一组数据来讲,最常用的统计特征值有三类,一是表现数据集中性质或集中程度的, 二是表现数据分散性质或分散程度的,三是表现数据所处的位置的。数据的集中情况指一组数据的中心位置集中趋势的度量,即确定一组数据的代表值。集中量数的作用在于度量数据的集中趋势。

     

    33、简述质性研究资料的来源与收集形式。

     

    ①在质性研究中,自然情境是研究资料直接来源,研究者是获得研究资料的工具。进行研究结质性研究资料收集一般都在现场进行,研究者的观察与看法会被作为资料的一种补充。因此,幼儿教师进行质性研究,将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在幼儿园、家庭、社区和其他地方观察教师、家长、幼儿的行为,并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观察与访谈观察对象。

     

    ②质性研究资料一般是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来收集的。在质性研究中,收集到的资料包括访谈记录、现场观察记录、照片、录音、录像、日记、个人评论、备忘录以及其他可以表达人们实际语言和行动的任何材料。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34、试述研究问题的陈述。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问题陈述的要有:

     

    ①对提出的研究问题的陈述要简洁明了,并确定研究活动的关键内容。含义不清、语义不明的语词应尽量避免在问题中出现,如果必须出现,则要对相关语词提出界定。

     

    ②对研究问题的陈述一般涉及名词术语的界定和研究范围的限定两个问题。名词与术语的界定通常要使用操作性定义。一个研究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界定,同时规定相应的习研究对象的范围。

     

    ③研究问题的陈述可采用叙述或描述的形式,也可采用问题的形式。问题形式的陈述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为研究提供充足的焦点与明确的发展方向。陈述研究问题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陈述要实事求是和具有可信度。

     

    在教育研究中常见的陈述错误有两种:

     

    ①研究问题的陈述含糊笼统,不能对重要的名词与术语进行界定。

     

    ②没有对研究范围做出限定,有可能导致研究结果适用范围无限扩大。

     

    35、试述实验室观察与自然观察的区别。

     

    ①自然观察能系统地记录儿童的发展变化,获得相对客观的资料。其弱点在于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观察所得的资料一般是观察对象的外在行为与相关的现象,往往不能确定行为或现象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这种观察较难克服观察者的主观倾向性,容易忽略观察对象的细节。

     

    ②实验室观察在相对严密的控制下进行,能较好地克服由于观察者的主观选择而产生的误差。观察者往往会告诉研究对象该做什么而不是应该怎么做。可以帮助观察者获得在幼儿园或其他教育环境中不容易观察到的事件。其缺点在于对环境条件的人为控制要求比较高,一般幼儿教育机构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实验室观察的生态效应较差,其研究结果的推广性也较差。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36、幼儿园教师王萍为班上一个男孩经常打人、破坏纪律而伤透脑筋,她尝试着用行为矫正法来改变这个男孩的打人行为。她所用的刺激物(奖品)是该男孩喜欢的玩具和小食品。实验处理为每小时如无打人行为就给予一个奖品,一共观测4周,每周5天,共20天。第一周为基线阶段,第二周为实验处理阶段,第三周为撤除实验处理阶段,第四周为再次实施实验处理阶段。两次实验处理介入均使该男孩的打人次数明显下降,表明实验(奖励)对矫正该男孩的打人行为有效。

     

    问题:(1)该实验属于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还是真实验设计?为什么?

     

    (2)该实验采用哪种设计模式?分析其设计思路与特点。

     

    (1)该实验属于准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不能够完全控制变量的变化,特别是指不能随机分配被试的实验设计。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特殊情况下有时可用单个被试作样本,如超常儿童研究、心理治疗、行为矫正、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等。因为单个被试不存在随机选择与分配的问题,所以单个被试设计被认为是准实验设计。

     

    (2)该实验采用了A—B—A—B设计模式。单个被试设计模式主要有A—B设计。 A—B—A设计和A—B—A—B设计。 A—B—A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先取得被试行为的基线值,然后引入实验处理并观察被试的行为变化。在A—B—A设计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实验处理阶段就构成了A—B—A—B设计。在案例中,实验的第一、二、三、四周依次对应基线阶段、实验处理阶段、撤除实验处理阶段(基线阶段)、再次实施实验处理阶段。这种设计将基线阶段和实验处理阶段循环运用了两次,它的内在效度比A—B设计和A—B—A设计要高。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自考网校
    • 课程精讲班

    • 考点串讲班

    • 全科精讲班

    • 全科基础班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学位英语(适用地区看课程介绍)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学位英语(江苏、山东适用)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学位英语(适用地区看课程介绍)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学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侵权责任法

      购买

    咨询老师

    官方微信

    自考网校

    官方微博

    电话咨询

    学历提升,免费咨询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3 百分自考网(Www.Exam100.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蜀ICP备18037099号-1

    • 微博二维码

    • 中国自考社区

    首页

    自考网校

    学历提升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