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导航
  • 全国

全国

全国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六)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8-08-15 17:49:28 | 收藏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中国境内,地形呈阶梯状分布,总体来看,地势的走向是(  )

    A、北

    B、高

    C、南

    D、低

    【参考答案】:A

    2、 语言是什么的媒介?(  )

    A、信息传播

    B、文化传播

    C、经验传播

    D、文字传播

    【参考答案】:B

    3、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药学百科全书是(  )

    A、《神农本草经》

    B、《伤寒杂病论》

    C、《素问》

    D、《本草纲目》

    【参考答案】:D

    4、 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形式比较普遍的是(  )

    A、四合院

    B、天井院

    C、石室

    D、坞壁院

    【参考答案】:A

    5、 把古代中国整体系统的思维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注重 从直观体验、心性、精神去接近天理的时期是(  )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参考答案】:B

    6、 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浙东一带重史学,其中影响最大的典范人物是(  )

    A、王夫之

    B、黄宗羲

    C、章学诚

    D、龚自珍

    【参考答案】:B

    7、 南方一般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为(  )

    A、墟

    B、集

    C、市

    D、会

    【参考答案】:A

    8、 中国著名的云岗、敦煌、大足、麦积山等石窟艺术的题材来自(  )

    A、儒教

    B、道教

    C、佛教

    D、基督教

    【参考答案】:C

    9、我国发明的火药用于军事是在(  )时期。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元代

    【参考答案】:B

    10、 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立法的指导思想是(  )

    A、儒家伦理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参考答案】:A

    11、(  )是维系家庭文化的经典,被称为民间的“二十五史”。

    A、字辈谱

    B、家谱

    C、家风

    D、家族

    【参考答案】:B

    12、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  )

    A、物质产品

    B、精神产品

    C、可见产品

    D、日常用品

    【参考答案】:B

    13、 “一分为二”之说的提出者是(  )

    A、韩愈

    B、程颐

    C、张载

    D、朱熹

    【参考答案】:D

    14、道教全真派的创立者是(  )

    A、丘处机

    B、寇谦之

    C、王重阳

    D、陆修静

    【参考答案】:C

    15、 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都属于(  )

    A、民族政策

    B、宗教政策

    C、文化政策

    D、文艺政策

    【参考答案】:C

    16、 人类文化行为的发生大都建立在的基础之上。 (  )

    A、语言

    B、书籍

    C、文字

    D、计算机

    【参考答案】:A

    17、 按照传统分类,我国分为大菜系。(  )

    A、六

    B、七

    C、八

    D、九

    【参考答案】:C

    18、 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思想提出于20世纪(  )

    A、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D、90年代

    【参考答案】:C

    19、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第一次从汉到唐这段时间是佛教的传入,它是由哪个国家传入的?(  )

    A、印度

    B、阿富汗

    C、泰国

    D、尼泊尔

    【参考答案】:A

    20、 我国火药的发明大约在(  )

    A、明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参考答案】:C

    21、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  )

    A、“二谛”法

    B、“四谛”法

    C、轮回法

    D、十二因缘

    【参考答案】:B

    22、 提出“创造一兼东西文明特质、欧亚民族天才之世界的新文明”之预言的是(  )

    A、孙中山

    B、蔡元培

    C、李大钊

    D、章太炎

    【参考答案】:C

    23、 颜真卿《元结墓碑》把“张维瑾”写作“张瑾”,是为了避父讳“维贞”。这种避讳属于(  )

    A、缺笔避讳

    B、拆字避讳

    C、删字避讳

    D、改字避讳

    【参考答案】:C

    24、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重农抑商政策的时期是(  )

    A、西周

    B、东周

    C、秦朝

    D、西汉

    【参考答案】:A

    25、 我国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  )

    A、预测天气

    B、研究天体运行

    C、研究太阳

    D、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阅的祸福

    【参考答案】: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后期法家的主张有(  )

    A、以杀去杀

    B、以乐去乐

    C、以仁去仁

    D、以刑去刑

    E、以礼去礼

    【参考答案】:A,D

    2、 下列属于文化事象的有(  )

    A、原始的巫术

    B、生产领域中的行业禁忌

    C、宫廷服饰以颜色和样式代表等级

    D、文学上所说的建安风骨

    E、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

    【参考答案】:A,B,C,D,E

    3、 下列有关西周宗法制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B、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是分封制

    C、在宗教制度之下,政治关系与血缘关系合一

    D、西周的土地名义上属于诸侯

    E、宗法制使社会成员按照宗法的原则组织起来

    【参考答案】:A,B,C,E

    4、 汉语的特点有(  )

    A、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

    B、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

    C、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而声调又是汉语构词的一种手段

    D、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

    E、汉语的词在句子里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

    【参考答案】:B,C,D,E

    5、下列关于文化分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B、底层文化指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C、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D、上层文化中更多的是精华,底层文化中更多的是糟粕

    E、上层文化是维护统治阶级地位的文化,在现代社会里应该遭到批判和抛弃

    【参考答案】:A,B,C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知行合

    【参考答案】: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古代哲学家主张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5P230)

    2、 汉字的基础构件

    【参考答案】:汉字的基础构件指汉字构形中能够体现构意的最小形体单位,像“人”、“木”、“又”、“水”之类。(7P321)

    3、 敬授民时

    【参考答案】:

    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农时的努力。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2P38)
    【答案讲解】:

    4、法律制度

    【参考答案】:法律制度是由国家统治者为协调社会关系、保证社会秩序而创制出来的带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4P178)

    5、文字狱

    【参考答案】:文字狱是清朝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多发生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朝的文字狱主要针对那些有反清复明思想的人物及著作,但在《四库全书》编纂的过程中.他们从搜集来的图书中,发现了大量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东西,进而兴起大规模的文字狱。文字狱使清朝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2P103)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文化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是在私有制和私有观念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的情况下形成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文化与众不同的特点是:既有创造性,又有依附性;个性与集体性、等级性与秩序性、平均性与民主性的界限不大清楚,等等。

    2、火药技术是如何发展和传播的?

    【参考答案】:火药的发明至迟在唐朝。唐朝末年已经能生产火炮和火箭,北宋时期已能制造用于军事的霹雳炮。南宋发明了管形火器,即近代枪炮的雏形。公元l0世纪左右,蒙古人和阿拉伯人陆续学会了使用火药火器,13世纪以后,火药传入欧洲。火药在欧洲近代政治和商业发展史上发挥了极大的威力。

    3、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指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董仲舒的“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4、简述中国古代中农主义的基本国策。

    【参考答案】: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予战国的法家。这种观念视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它使秦国获得了统一的成功,在西汉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5、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最集中的表现是什么?

    【参考答案】: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最集中的表现是,通过摄取儒道的思想而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这些中国化的佛教宗派提倡“方便”、“圆融”、“自悟”,以心性论为宗派学说的重心,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为什么说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核心?

    【参考答案】:与小农经济相适应,中国很早就形成了以宗法关系为纽带、家国同构的社会范式。在这种社会范式下,人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远远胜过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使得伦理道德在社会精神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衡量一切事物或行为的准绳。可以说,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染上了浓重的伦理道德色彩,如文章强调“载道”,音乐强调“教化”,史学强调“别善恶”等等,从这种意义上看,伦理道德确实是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核心。

    2、试述两税法的作用。

    【参考答案】: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对赋役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不仅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境,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变革,所以,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两税法首次以官方政令的形式,公布了一种与传统重农主义不相同的国家观念。两税法的核心是“唯以资产为宗”,它改变着将工商业视为浮末、不道德行业从而严加限制的做法;也改变着将土地的占有,视为威胁国家安全从而严厉打击的旧做法。尽管它并没有表现出保护工商业及大地主利益的积极性,因而存在着重大局限,但政府现在已经初步懂得以经济的手法管理国家经济的道理,因此无意间也承认了一切私人的赢利活动是合法的,从而引起所有制观念的更新,这放开了一条缺口,使地主阶级、工商业者放开手脚去兼并土地、经营产业,贫苦的社会阶层也因此获得了一点自由,即清贫可以少出或不出赋税。他们就可以用契约的方式向地主租赁土地,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多了。社会矛盾的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唐朝中期以前,人民起义的矛头多指向朝廷,中唐以后则更多地指向地主,北宋初年王小波起义提出的口号是“均贫富”,以后造反甚至是要“替天(“天”指皇帝)行道”。凡此种种都表明着社会的变化,重要的特点是两税法的实施,为社会的富人和穷人都不同程度地松了绑(富人受惠当然更大)。正因如此,唐宋之际才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高涨。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自考网校
    • 课程精讲班

    • 考点串讲班

    • 全科精讲班

    • 全科基础班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学位英语(适用地区看课程介绍)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学位英语(江苏、山东适用)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学位英语(适用地区看课程介绍)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学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侵权责任法

      购买

    咨询老师

    官方微信

    自考网校

    官方微博

    电话咨询

    学历提升,免费咨询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3 百分自考网(Www.Exam100.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蜀ICP备18037099号-1

    • 微博二维码

    • 中国自考社区

    首页

    自考网校

    学历提升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