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导航
  • 全国

全国

全国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点串讲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21-08-11 17:04:19 | 收藏


    考点十一:“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1962年1、2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直接请来自中央、大区、省市自治区、地区、县五级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七千余人与会,以便于中央与地方各级的直接沟通,被称为“七千人大会”。1964年底到1965年初,在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即将基本完成的时候,召开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上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第一次郑重地向全国人民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考点十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这一时期最大的建设成就,是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2.科技事业的发展
    1964年10月,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1967年6月,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1971年10月,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争取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上海联合公报。同年9月,中日两国发表建交联合声明。
    考点十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实际上成为了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中共一篇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1.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全会公报全面分析了当前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3)全会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决定。
    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1979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会决定在党的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加强民主,明确党的思想路线,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和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从现在起,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考点十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大会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中共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
    考点十五: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1.“一国两制”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997年7月1日,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成立。
    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归祖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3.台湾问题
    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举行商谈,达成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考点十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大会。大会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大会强调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中共十八大精神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中共十八大结束不久,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3月,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考点十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为了牢记历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同年8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决定,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
    考点十八: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4年11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3.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4.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2016年10月,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全会明确习近平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全会号召全党同志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考点十九: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大会(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大会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大会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作出全面部署,强调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
    考点二十: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1.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
    社会制度的腐败是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腐朽的清王朝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总是把防止人民的反抗放在首位,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以后危及自身的统治,宣扬“防民甚于防寇”,压制、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导致反侵略失败。
    (2)经济技术的落后
    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进入近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而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局面没有改变,经济总量较小,工业技术落后,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没有改变这种局面,必然导致被动挨打。
    2.民族意识的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编成了《四洲志》。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纂了《海国图志》,综述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中国应采取的对外政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救亡图存
    严复翻译了《天演论》(1898年正式出版)。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
    (3)振兴中华
    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自考网校
  • 课程精讲班

  • 考点串讲班

  • 全科精讲班

  • 全科基础班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学位英语(适用地区看课程介绍)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学位英语(江苏、山东适用)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学位英语(适用地区看课程介绍)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学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侵权责任法

    购买

咨询老师

官方微信

自考网校

官方微博

电话咨询

学历提升,免费咨询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3 百分自考网(Www.Exam100.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蜀ICP备18037099号-1

  • 微博二维码

  • 中国自考社区

首页

自考网校

学历提升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