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导航
  • 全国

全国

全国自考00031《心理学》全真模拟试题(一)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23-10-26 12:01:56 | 收藏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毎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的是(B)
    A.意识的结构
    B.认识的整体性
    C.意识的功能
    D.可观察的行为
    2.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B)
    A.实验法
    B.谈话法
    C.作业法
    D.测验法
    3.有“主腺”之称的内分泌腺是(D)
    A.甲状腺
    B.副甲状腺
    C.肾上腺
    D.脑垂体
    4.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和(B)
    A.对他人的觉知
    B.对自身的觉知
    C.对过去的觉知
    D.对将来的觉知
    5.下列用来解释听觉现象的理论或学说是(C)
    A.特质学说
    B.意识分离理论
    C.位置学说
    D.拮抗理论
    6.教师对学生的品行评价受到学生的外貌与衣着影响。这说明社会认知整合信息过程中会出现(C)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效应
    7.在平常测验中,选择题考查的是(D)
    A.识记
    B.保持
    C.回忆
    D.再认
    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遗忘规律是(B)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人
    C.匀减速变化
    D.匀加速变化
    9.人们在解决问题时,通过增加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以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C)
    A.启发式
    B.手段一目的分析法
    C.爬山法
    D.算法式
    10.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问题情境能够顺利做出多种反应或找到答案,这种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B)
    A.独创性
    B.流畅性
    C.灵活性
    D.洞察性
    11.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是(C)
    A.操作能力
    B.社交能力
    C.一般能力
    D.模仿能力
    1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作者情绪状态的写照,这种情绪状态是(A)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13.心理活动指向于内心世界的人格特征被称为(C)
    A.T型人格
    B.外向人格
    C.内向人格
    D.均衡型人格
    14.安静沉稳,寡言少语,情绪不易外露,自制力强,这类人的气质属于(C)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15.当人对不同事物产生不同的态度时,在他的内心世界中会产生肯定或否定的体验。这属于性格的(D)
    A.态度特征
    B.意志特征
    C.理智特征
    D.情绪特征
    16.几个人一起骑自行车比一个人骑自行车速度快,这种心理现象是(B)
    A.从众心理
    B.社会助长
    C.模仿作用
    D.服从心理
    17.根据社会心理学家舒茨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C)
    A.支配需要
    B.包容需要
    C.情感需要
    D.交换需要
    18.下列选项中属于建设性的心理防御机制的是(B)
    A.转移
    B.升华
    C.幻想
    D.文饰
    19.四岁的丽丽知道明明是自己的哥哥,但却不知道自己是明明的妹妹。这种现象体现了儿童思维的(B)
    A.可逆性
    B.不守恒性
    C.自我中心性
    D.守恒性示
    20.相对而言,更惧怕死亡的人群是(A)
    A.中年人
    B.老年人
    C.年轻人
    D.少年儿童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1.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调节和控制人的行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2.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3.职业枯竭
    职业枯竭:也叫职业倦息,是指在长期的巨大工作压力下,个体所出现的一系列身心反应,它包括生理枯竭和心理枯竭。
    24.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它所表现出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一一极度焦虑的体验。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5.简述注意的功能。
    答:
    (1)选择功能。它是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重要的信息反映,同时忽略掉无意义信息的干扰。
    (2)维持功能。注意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紧张的状态。
    (3)调节功能。在活动的变化中,从一种活动迅速地转向另一种活动的时候,注意体现了重要的调节功能。
    26.简述遗忘的干扰理论。
    答: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干扰又可分为前摄干扰和倒摄干扰两种。前摄干扰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倒摄干扰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27.简述遗传对人格的作用。
    答:
    (1)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遗传对人格的作用因人格特征而异,对智力气质的影响较多,对价值观、信念的影响较少。
    (3)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人格,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难易。
    28.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会对群体决策造成什么影响?
    答:
    (1)所谓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顷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当群体成员最初的意见倾向于保守时,群体讨论的结果将导致意见更加保守,当最初的意见倾向于冒险时,群体讨论将导致意见更倾向于冒险。
    (2)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作群体思维。一旦群体思维产生了,凝聚力高的群体的成员就会过高估计群体的权力和道德权威,使对立意见定型化,使错误意见合理化,并产生一个虚假的意见来压制不同的意见,导致群体做出错误决策。
    29.简述压力源的类型。
    答:
    (1)躯体性压力源。
    (2)心理性压力源
    (3)社会性压力源。
    (4)文化性压力源。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0、31小题任选1题,2题均答者,以前1小题计分,8分。第32小题必答,10分。共18分。
    30. 论述社会认知的过程。
    答:
    (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人们要做出社会判断必须要获取足够的信息。在社会情境中获取信息的常见途径非常多,诸如他人的言谈举止、表情、声调,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处群体中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群体的气氛等都是信息的来源。认知者在搜集到许多信息后,就要对其进行选择了。这一过程往往也受到先前经验的影响:
    ①个体根据先前经验决定哪些信息是与当前有关的。
    ②个体没注意到信息中的偏差。
    ③个体往往抓住那些最显著的个案信息,忽略基于多数人的统计信息。
    (2)信息的整合过程。
    它是指知觉者将搜集到的信息放在一起,对被知觉者进行判断和推测,以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的过程。人在认知过程中所具有的一些基本规律在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认知中都有表现。
    ①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导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②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③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或某一群体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31.举例说明情感的种类。
    答:
    (1)道德感。道徳感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当自己或他人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时,对己会产生自豪、自慰等情感,对他人会产生敬佩、羡慕、尊重等情感;当自己或他人的言行不符合道德规范时,对己会产生自责、内疚等情感,对他人会产生厌恶、憎恨等情感。
    (2)理智感。理智感是在认知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如发现问题时的惊奇感,分析问题时的怀疑感,解决问题后的愉快感,对认识成果的坚信感,等等。理智感常常与智力的愉悦感相联系。
    (3)美感。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一种美的体验。如对优美的自然风景的欣赏,对良好社会品行的赞美。美感的产生受思想内容及个人审美标准的制约,丑陋的内涵冠以漂亮的外表,也无法使品德高尚的人产生美感。而且,不同人的审美标准不同,也会使不同个体的美感产生差异。
    32.举例分析青少年时期人际关系发展的新变化及特点。
    答:青少年时期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少年个体在对待朋友、父母以及异性方面表现出了新的特点。
    (1)青少年迫切需要能够倾听自己诉说内心烦恼、与自己交流情感并为自己保守秘密的对象,因此,他们对友谊非常看重。研究发现青少年时期对友谊的重视程度在人的一生中是最突出的,拥有朋友的青少年一般都有较高的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在学校表现也较好,而在友谊方面有较多冲突的青少年往往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较差。
    (2)青少年与父母之间常常会有一段时间不能和睦相处,在功课、家务、交友和外出时间等多方面表现出冲突。父母常常感觉到孩子在情感、行为、观点等多方面都与自己开始脱离。这主要是因青少年个体对成人社会的反叛意识所导致的。解决亲子之间冲突的最好方法是双方多进行思想交流与情感沟通,父母应该主动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了解他们的需要,而孩子也应该体谅父母,多关心父母,双方以诚相待,尽量地缩小距离。
    (3)青少年开始意识到了性别问题,开始对异性感兴趣。但在初期,青少年异性则往往采取一种疏远的方式来表达相互之间的关注,他们或者在异性面前故意表现得漠不关心,在言行中对异性表示轻视,甚至还会以一种不友好的方式对对方进行攻击。而在青少年后期,男女之间逐渐能够融治相处,而且,在他们彼此的心目当中还会有了所喜爱的异性朋友。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33.请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下面的案例进行分析:
    这是清雍正十年六月的一个夜晚,河北献县雷雨大作。城西某村有一村民被雷击死。知县明晟闻报后亲自前往现场勘验。检查完毕,吩咐将死者埋葬,就回府去了。半个月后明晟忽然拘来一人到堂审讯。严词审问买大量火药的用处,所剩斤两等。这一连串的审问使那人瞠目结舌,心惊肉跳。他被迫供认自己因与死者妻子通奸,而合谋谋杀该女丈夫的罪行。
    凶犯被处死后,有人问明晟:“你怎么知道凶手是这个人呢?”明晟说:“造假雷没有几十斤火药根本不行,而配制火药必须用硫磺。现正值盛夏并非年节时,买者寥寥无几。我秘密派人到集市上查问谁买的最多,说是一个エ匠。又查访那个工匠配火药卖给了谁,因此才获知凶手。”
    又有人问明晟:“你怎么知道雷是伪造的呢?”他答道:“雷击人自上而下不会裂地,如果毁坏房屋也必自上而下,可现场的苫草、屋梁全都飞起来。同时那里离县城不过五六里,雷电应与城里相同。那夜城内雷电都盘绕在浓云之中,没有下击的样子。所以那击死人的雷定是人工伪造。但当时死者妻子不在场,难以问清。所以必须先查清凶手才能审讯同谋的女人。”大家无不佩服。
    答:
    (1)在这则故事中明晟主要依靠比较找出了疑点,判定雷属伪造的,最终结案。比较是确定出事物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它不仅是重要的思维过程,也是重要的思维方法,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2)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
    ①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的思维过程。综合是在头脑中把分开来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组成一个整体去认识和了解的过程。二者彼此相反又密切联系,构成了人们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为了了解事物的特征和属性,综合通过对各部分、各属性的分析才能很好实现,没有分析的综合是不完备的综合任何思维活动既需要分析,也需要综合。
    ②比较实质上是一种更复杂的分析与综合。
    ③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并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具有抽象得出的共同属性的事物联合起来的过程,又可以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前者指在感知觉和表象的水平上的概括,后者指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进行的概括。
    (3)明晟办案的过程,从案情的提出到结束,进行了多次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这些既是复杂的思维过程,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自考网校
    • 课程精讲班

    • 考点串讲班

    • 全科精讲班

    • 全科基础班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学位英语(适用地区看课程介绍)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学位英语(江苏、山东适用)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学位英语(适用地区看课程介绍)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学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购买
    • 课程精讲班

      网课试听
    • 侵权责任法

      购买

    咨询老师

    官方微信

    自考网校

    官方微博

    电话咨询

    学历提升,免费咨询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3 百分自考网(Www.Exam100.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蜀ICP备18037099号-1

    • 微博二维码

    • 中国自考社区

    首页

    自考网校

    学历提升

    在线咨询